星瀚故事

那年案卷已归档?坐上星瀚号时光机,穿越回高考的夏天!

2025-06-06
分享到

引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它为星瀚人留下了哪些独特回忆?今天,小星就带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分享那些难忘的高考故事!


高山低谷


作为上海考生,高三和高考的整体状态还是比较轻松的。我们学校是高一高二期间完成所有的高中课程学习,高三一开始先对“+1”进行选择。所谓“+1”,就是在语数英之外,选择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当中的任意一门课。


当时,历史和政治这两门课对我来说过于简单了,只要听一遍课(也可能不用听、就看一眼教材),不需要做作业、不用刻意背诵复习,就能稳定考出年级前三的成绩(得益于记性不错),所以,生怕自己的高三生活太无聊,我第一轮选班的时候填了化学。(我们学校物理非常强,竞争也很激烈;化学对我来说就是需要认真听课、好好温习,但能通过努力考到还不错的成绩。)不出所料,这个选择一经提交就遭到了老师的反对:明明有望靠“天赋”代表学校冲击历史或政治单科高考最高分的,为什么要难为自己去选择必须拼搏才能挤入优良水平的化学呢?何况,选择历史或政治,对应地考文科数学和文综;选择化学,就需要考理科数学和理综,是整体给自己上难度。在老师和家长的一致意见下,我填的“化学班”志愿毫无意义,去到历史班后自然就有了挺自在的高三生活。每天四五点放学,看比赛、看演出、看小说、学生会、做公益……什么都不耽误。而且,我也没有想要去搏超级名校,反正搏不上,但一本是稳稳的。


不过高三期间有过一次特殊机会,也是那次机会,让我清楚地知道“山外有山”。那是2008年的冬天、我刚过18岁生日(就在全国范围普降大雪之前),经过初试、复试、闯入最终面试环节的我见到了同期入围的30人,我们当中有15人会得到这所顶级名校的优待——即只要考到所在考区的一本线,就能进入这所学校了,放在上海,约等于降分50。在去面试现场前,我是很有自信的,自认为以我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基础素质,必定稳稳过关。但在等候的时候跟大家一交流,我就觉得自己大概率要输了,也是在那一刻,我彻底清楚了自己和超级精英之间的差距。面试结束已近晚上9点,来接我的妈妈带我去吃好吃的。我哭着跟妈妈说自己太差了,回顾了人家知道的、但我全然不知的那些知识,自责于自己连50%的机会都把握不住。妈妈说:没事的,自知就是最大的收获。


后来的故事就是虽然没能填报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但还是去到了可以接受的院校、读了法学、到了星瀚……我总期待我能和比我优秀的人共事,因为我在18岁时确定,我不认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我愿意做凤尾上最微不足道的那片羽毛,那样,才能翱翔在蓝天、和日月同辉。——joy


惊心动魄


高考数学那场考试,绝对是我人生中的“惊魂时刻”,现在想起来心还怦怦跳。那年的题出奇地难,我正跟最后两道大题死磕呢,完全没注意到——头顶上那个大钟,它居然停了!


笔在草稿纸上哗哗地响,我整个人都扎进了函数和几何的迷宫里,感觉时间还大把大把的有。


就在这时,坐我前面的男生突然举起了手。 我心脏“咯噔”一下:“不是吧?这就有人要交卷了?” 结果听到他用有点发抖的声音说:“老师,教室的钟好像不动了。”


整个考场瞬间安静得可怕。 监考老师快步走过去一看——那钟的指针,真的像被钉住了一样。 这消息像颗小炸弹,在安静的教室里炸开了锅。


老师赶紧调好钟,回头一句:“还有15分钟!” 我后脖子“唰”地就冒汗了! 之前那点“从容”瞬间蒸发,没检查的填空、没把握的几何题,感觉像一排多米诺骨牌“哗啦啦”就要倒!我手忙脚乱抓起草稿纸,手指头在选择题上疯狂“蹦迪”,感觉都能听见时间“嗖嗖”从我指头缝里飞走的声音。 收卷铃“叮铃铃”狂响的时候,我最后一个大题刚好算完最后一笔,差点没写完!


现在想想,那个男生举手时蜷着的手指头,老师调钟时表链的轻响,真是救了我的命。 要不是他这关键一嗓子,我可能真就稀里糊涂错过时间,跟梦校说拜拜了。这事就像个活生生的提醒: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稳得很,其实可能是在闭着眼走钢丝。——一只风中摇曳的向日葵


闯关完成


算起来,高考已经是好些年前的事了。记得高考前一晚的晚自习,教室里不像往常那样安静,大家都有些心不在焉。我实在没心思看书,就和同桌小声聊了一整晚。我们说着日子过得真快,从刚进高中到现在,感觉不过眨眼间。还兴奋地计划着高考结束后,要去吃最爱的那家烧烤,要痛痛快快地睡懒觉,把以前没追完的电视剧都补上。


可等第二天上了考场,我才发现现实和想象差得太远。拿到数学试卷的那一刻,我心里 “咯噔” 一下,题目比平时做的难太多了。尤其是那道几何大题,我盯着图反复琢磨,草稿纸写了又擦,就是找不到解题的头绪。监考老师在教室里慢慢踱步,钟表的滴答声越来越清晰,我急得手心直冒汗,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写了些步骤。交卷走出考场,我整个人都懵了,觉得这次肯定考砸了,说不定连个大学都上不了,心里又懊悔又难过。


好在成绩出来后,虽然不算非常理想,但也没差到没书读的地步。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每天 5 点 40 起床早读,晚上 10 点下自习回宿舍睡觉的高中生活,虽然辛苦,却也充满了奋斗的踏实感。那时候总盼着早点结束,可真过去了,又忍不住怀念和同学们一起拼搏、一起憧憬未来的日子。——IA


干饭要紧


作为上海考生,我高考的时候改革了,传统的文理分科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门中自选三门。很多大学专业的报考都有明确的选科“门槛”。当时普遍认为,选了物理或化学这两个“硬核”学科,基本上就能解锁绝大部分院校和专业;反之,选择范围会相对受限。我选择了化学,整个高中都在“氢氦锂铍硼”的海洋中沉浮。


考试那天,考场离家有些距离,为了午休方便,我提前在附近订了酒店。上午考完语文,家人不仅带着热乎的饭菜来酒店找我,甚至还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电饭煲。这后勤保障力度,现在想起来属实是有点“夸张”了。


那年的高考作文题也让我印象深刻, 探讨的是关于“被需要”的心理。题目大意是说,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需求,也常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此体现自身价值。这个切入点真是既贴近生活又引人深思,不得不感慨一句:出题老师可真会想(呵呵)。——再吃yiko冰淇淋


不说再见


高考考完的那天下午,大家清空物品离开,教室外的走廊堆着比人高的书本、笔记、成摞的习题和试卷。我和同学抱着最后一摞资料往楼下走,有人把数学卷子撕得哗啦作响,有人把笔记本抛向空中。风一吹,纸张像白鸽似的扑棱棱散开。背着空书包穿过校门口那排凤凰树时,蝉鸣声突然变得特别响,原来我们真的不会再听到早读铃了。——夏天开始了


考场之外


上海高考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政策,春考的英语成绩可以作为高考英语成绩,所以我高考英语是没有参加的。英语高考那天,我就拿着很多糖果和小福袋去送考,体验了一下高考生家属的感觉。开考之后就能看到很多穿着红旗袍的妈妈们在校门口来回踱步。多数家长眼睛里都有藏不住的担忧和焦虑。当然,也有那种在考场外大放厥词的,“我们家那个我一点不担心的呀,作业从来用不着人盯的,学校里的做完了还自己要做课外的嘞。”信的,羡慕了,更焦虑了。不信的,笑了,走开了。等到收卷铃一打,所有家长又往校门口一拥而上。考场外的风景大致如此。——Stella 


结语:高考的铃声早已远去,那些或轻松、或紧张、或顿悟的瞬间,都沉淀为生命里独特的印记。回望高三,或许我们曾为一次选择踌躇,为一场失利落泪,但也正是在这些经历中,我们遇见了更真实的自己也收获了难忘的回忆。最后,小星祝愿即将高考的同学都能金榜题名,考试顺利,借风而上,与光同行!

专业领域

相关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