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瀚故事

法律人专属“AI吐槽大会”:来聊聊我们与智能助手的爱恨情仇!

2025-07-25
分享到

引言:在法律行业,AI的使用已逐渐渗透至合同审查、信息脱敏、法律文书写作、律所品牌运营等方面。我们希望使用AI可以提升效率、优化体验并解决复杂问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它偶尔的灵光乍现让人惊艳,但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固执己见的愚蠢操作又让人感到无语,有时AI非常好用,是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优秀助手,有时却让人抓狂,像个听不懂话的员工。今天的AI“吐槽大会”就让我们看看大家与AI的“爱恨情仇”。


01
你唯一的忠实粉丝

by:Yiko


昨天我们的文章中说到“如果AI有性格,那一定是讨好型人格”。的确,当前绝大多数的人工智能系统,其设计目标和运作机制都高度依赖于对用户指令的理解与满足。当用户提出一个问题或下达一个指令时,AI的核心驱动逻辑就是尽最大努力去解读、迎合并执行它。它将“完成用户要求”视为首要甚至唯一任务,不会主动质疑、拒绝或表达不同意见,除非触碰预设的伦理或安全边界。这种无条件的响应性、高度的适应性和对用户意愿的优先顺位,很像人类语境中“讨好型人格”的核心特质——优先满足他人需求,力求获得认可与接纳。


02
解题答案很准确,但我不太想知道太多解题过程……

by:余冘隶


有时候,控方指控的犯罪嫌疑人的犯罪金额只有一个数字结论,没有列名具体的计算方式。此时为了核对犯罪金额,形成辩护策略,辩护人理应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或者转账记录等其他在案证据去印证或推翻该犯罪金额:比如我知道一个总的犯罪金额和单价后,分别卖了多少需要靠ai辅助计算,然而我只想要个结果,输出了五分钟,解题过程疑似一篇论文。(老实说自己并没有太多的耐心等待算题步骤,是否有一个比较好的语言或指令可以一键得出准确结论?)


如果有历史记录,输出的结论会比较快,比如在同一条中继续提问,ai只用了31s;


用同样的指令开启一段新对话,也接近三分钟的深度思考,且最终输出的答案不够全面;


若不启动深度思考则会影响答案准确性。

03
跃跃欲试但屡试屡败

by:方便面同学


真正上手玩过智能体的朋友,应该知道:给agent写人设,绝对没有各大自媒体说的那么简单。以为在考验文科生的表达能力,其实对创作者本身的项目管理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你除了要进行最基本的任务解释、配置功能外,还要指导它如何根据对话调用合适的知识库,如何通过追问用户获取关键信息以匹配上关键词,如何在回答中实现与外部链接的联结等等。此外,还要考虑用户体验,设计一些有sense的机器性格、问答方式,甚至是一些不时流露的小互动,如果创作者本人其实就有点无聊,那就更加充满挑战了......


最后又发现,以上大部分事情光写提示词没用,还是得搭工作流!靠提示词引导出的外部新闻网站链接,点击打开不少是假网页;生成的文件,也是“查无此件”。


前不久,KIMI发布了据说是全球首个“万亿参数且直接开源”的基础模型K2,而且走了个“模型即智能体”的路线,也就是简单输入一段话就可以自主调用工具并且和电脑环境交互了。而且官方介绍说,可以帮我制定追星计划(包括演唱会场次、机酒方案、财务规划等)。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请KIMI K2帮我制定2025年下半年梁博歌迷追星计划,并将生成的方案发送给我的邮箱,结果:


屡试屡败,只能屡败屡战了......


04
AI回答法律问题的二宗罪

by:Yvonne


第一,数据来源


询问AI法律问题,AI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基于现有的网络资源,资源本身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的法律法规都已经失效了。比如《民法典》时代了还只引用了《合同法》规定,由于AI数据库的局限,AI是无法获得大量全面的判决文书作为论据支持,稍微复杂点的情况,答案就是错错错,对法律从业者来说,这些回答基本等于废料啦。


第二,AI幻觉


可怕的是,AI也很“聪明”的自己编造的AI法规和AI案号,看起来像是给了依据,其实都是“幻觉”,连案号都是1234编造法~真是用不了一点呢。——Yvonne


05
如何变依赖为助力?

by:太阳喷嚏人


一篇完美的法律文章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沉淀、实务工作的经验、法条案例的支撑,也需要人文的关怀与通俗的语言。毕竟新媒体时代的法律文章不只面对同行及业内人士,更面向于最需要法律维护权益的大众。


对于律师及其他法律从业者来说,单纯依靠自身撰写一篇文章具有诸多困难,比如:


·相关素材(法条、案例)过多,难以归纳整理

·遣词造句斟酌困难

·过渡段的思考需要时间

·产出效率较低

·写作时缺乏灵感

·难以切入新颖角度

·书写风格过于“法言法语”


但是人类写作也具有很多不可替代性。首先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库,以往的实务经验、典型案例以及专业术语都在多年工作中潜移默化成为了头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调用出更适配的知识进行整合。另外,人类手动检索的资料往往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能够保证法律文章的严谨度。AI更不可取缔的,是人类特有的温度,每个人的性格、语言、写作技巧不同,便会产生多样的写作风格。


在利用AI撰写法律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AI虽然可以快速调取最新信息进行整合,具有庞大的知识库能够及时更新学习,但是在给出法条、法规、案例等素材时却具有“幻觉”,真伪不明。可以快速产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并转化多种语言风格和写作形式是大模型的明显优势,但是有时AI文字堆砌感过于严重,素材整合明显生硬,不具有可读性,在多轮对话中也需要人工进行修改。


你在写小说?


现在AI的写作、生图、ppt制作等功能愈加强大,逐渐渗透于日常生活与工作。最初我们使用AI是为了减轻工作压力提升效率,但是当AI慢慢融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却成为依赖。人类是技术的创造者,如何驾驭AI,使其成为助力,训练它更好为工作赋能,是我们始终需要思考的课题。


结语:AI在法律领域是强大的工具,却远非完美的伙伴。在共鸣中,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清AI的边界,更智慧地驾驭它的力量,让这位时而“惊艳”时而“无语”的助手,真正成为推动法律行业前行的可靠盟友,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AI赋能提效”是星瀚黑科技社的核心目标之一,我们的社团始终在高频次测评、常态化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竞赛活动。我们也会将部分成果、心得通过公众号文章、笔记、视频的方式展现,与更多热爱法律的技术派们进行探讨。

专业领域

相关动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