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武汉,从大厂到律所,从风控到律师——王冬舒律师走过了一条旁人看来充满挑战的路,但对她而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当规划与实际偏离,她带着阅历积淀和从零开始的勇气走向转折点,开启此刻的“适配”人生。本期星瀚人文,我们与王律师一起从经历出发,了解她的故事。
时刻调整“人生适配度”
“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选择,你可以理解是一个时代背景。”王律师这样形容自己职业生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出身的她,从交通大学毕业后离开上海,回到故乡北京。“在生化环材领域,北京制造业机会不多,而互联网行业正在大量扩张。”基于对现实就业市场的分析,她选择加入大厂,从事风控工作。
在互联网公司晋升到一定职级后,王律师也坦言存在“年龄焦虑”。“在大厂,你面对的是不断更替的年轻同事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考核机制。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非常锻炼人,我相信在这里积累的能力,将来无论去哪里都能用得上。”
在组建家庭并经历了生育之后,王律师逐渐意识到:“这种工作模式并不太适合我。并不是说它不好,只是到了某个阶段,我觉得它与我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追求不太匹配。”
拥有改变的勇气
“为什么决定转行做律师?”王律师给出的回答是,“导火索可能是当时体检出现了问题,虽然后面查明是个乌龙事件,但是在那一瞬间就感觉一切都没意义了。还是想寻求一份能够一直干下去,并有成长空间的工作。”
在了解了法律行业之后,王律师做出了勇敢的决定:“要不然就辞职,花几个月时间去法考?这个风险我是可以冒的。”在休产假期间,王律师进行了司法考试,并成功通过,正式开启了她的转型之旅。她认为,律师职业相比大厂更具自由度,也更符合她对政策动向的兴趣。尽管同样忙碌,但灵活的工作时间使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陪伴孩子的成长。
她的工科背景加上大厂风控经验,如成为如今从事双碳与资产领域法律工作的优势。“以前做风控时,我就对政策系统和合规结构非常感兴趣。”经过几年的积累,王律师越发感受到律师职业带来的高度自主和成就感。“现在做律师,我常常想的是怎么帮客户想办法,告诉他‘你的公司下一步该怎么走’。”她认为,在大公司体系中个人往往只是庞大机器中的一环,而律师则能保持主动与深度参与,这种角色转变让她找到了更契合自己的工作状态。
每一步都不是弯路
在生活中,王律师的运动习惯也来自于转型期的探索:“当实习律师的时候,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我就开始跑步和骑车。发现开始运动后,整个人状态就会变好。”如今,运动早已不仅是锻炼,更是她与自己相处、消化压力的仪式感。毕竟,有了宝宝以后,虽然幸福增加了,但是独处时光却减少了。“如果有一段时间可以完全脱离工作,还是很想去那种寺庙禅修一下哈哈哈。”
爱看书的王律师也为我们推荐了一本《救猫咪》,她笑着说这本书虽然与法律毫无关系,但是很有意思。“它本来是一本讲电影编剧技巧的书,教你怎样设计故事节奏、塑造让人共鸣的角色,了解其他行业的知识还是蛮有趣的。”可能恰恰是这些看似无关的书籍,拓宽了她理解人性和世界的维度,也让她在理性思维之外,保存着一份感性与共情。
王律师的职业生涯,虽几经转折,却始终沿着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从容生长:那是一种在现实土壤中扎根的理性,也是一份追随热忱的勇气,更是一种深信“每一步都作数”的豁达。
“相较于刚入行的年轻人,我或许多了一些方法上的沉淀。”王律师说道。这些方法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她始终坚定向前的脚步。工科的训练赋予她结构性的思维,大厂的风控经历让她了解企业运行的规律,而如今的法律专业,则成为她守护价值、陪伴成长的方式。她逐渐明白:人生并没有白走的路,它们默默交织,最终织出独属于她的光谱,既明技术之理,亦通人性之律;既看得清政策的边界,也读得懂企业背后的温度。
结语:谈及星瀚,王冬舒律师不禁感叹:“我工作大概10年了,星瀚是我接触到的工作环境中非常友善、真正关注人才成长的公司。”她特别提到卫律师的讲座和团队文化:“星瀚一直在真切地思考年轻人应该如何发展,并付诸实践。”对于转型期的她来说,这种支持尤为珍贵。“刚开始做律师很容易迷茫,但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团队是真心想帮助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星瀚律师事务所即将迎来十五周年,对此,王律师真诚寄语:“虽然只从业短短半年,但星瀚在我眼里是一家面向未来、拥抱变化、保持初心的律所。祝愿星瀚律所携星辰,赴瀚海,开启下一个15年的无限可能。